查看原文
其他

好学生的春天来了

局姐团队 地产知识橘 2023-04-07

160年前,英国作家狄更斯在《双城记》的开头,写过这样一句话:

“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”。

这句话,放到现在也适用。

前段时间,在今年第一个进行集中供地的城市——北京的拿地名单上,我们看到了绿城的名字。

这个从杭州起家,一度被尊为“豪宅教父”的房企,在一众地产巨鳄的围堵下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下了3宗地块,一次性花掉了100个亿。

原本差一点就是4块了,在昌平区某地块的竞拍中,绿城和建发几乎同时举牌触及上限,但奈何——

绿城的手速还是慢了0.01秒。

它家扩张的决心,绝不仅仅在帝都。

回顾今年前两个月,绿城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,砸出208个小目标,雄踞全国拿地榜榜首,比第二名的华润整整多花了80个亿。
 


我们仔细看了这张拿地榜,不太意外的是,以前大肆掠地的高周转房企基本销声匿迹,在一众挑大梁的国企央企中间,只有一张新鲜的民企面孔——

滨江地产。

滨江也来自杭州,和绿城一样以品质著称。在往年,它家一直被看作是区域型“小而美”的房企。

而现在,这家区域型房企攻城掠地的速度,已经快赶上大央企保利了。

我再回头去看了2021年这两家浙系房企交出的成绩单,确实是房企中的一股清流。

当别的开发商要为项目无人问津而惶惶不可终日,为发不出的工资和年终奖而担忧的时候——

他们已经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销售目标,领跑整个地产圈。

一度消失在Top20行列的绿城,去年操盘金额前进到了全国第七的位置,稳稳站上了3500亿元的水准线。


而滨江,去年全年销售额逆势涨了300个亿。在一大半房企都在降薪的时候,他家年底不但发足年终奖,还额外给每人发3-5万的消费券。

不愧是福利之王。

手上有粮,心中不慌,趁着今年大部队没钱拿地,绿城和滨江这类房企,终于可以从容地在土地市场上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了——

换言之,好学生的春天来了。

回顾这小十年,全国房企都在疯狂学习如何能当天出图纸,如何拿地88天开盘,而另一群房企的规模全面掉队,主要原因,是太慢。

而这个“慢”,终究是基于对产品本身的坚持。

就说绿城吧。早在十几年前,在参观完国内某TOP3房企产品后,创始人宋卫平曾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不满——

那么粗糙的房子,负责人应该跳楼自杀N次。

而绿城自己的产品力是什么水平呢?

说一个小细节吧,前不久,杭州的一批拆迁户提出要求,要把“绿城代建安置房”作为拆迁的前置条件之一,因为据他们说——

绿城都是按照商品房标准建设保障房。

连保障房都如此,更别提绿城自销自产的商品房了。

因此,绿城在挑剔的浙江人心中口碑有目共睹,业主再购率达到惊人的51%。

换言之,有一半的业主,第二次买房还是选择了绿城。

做开发商能做成这个样子,也真的没谁了。

但坚持“产品主义”是有代价的。要想精雕细意味更高的成本,更慢的资金回收速度,以及,大的风险。

近十年,绿城一路风雨飘摇,从能与万科掰手腕的房企巨头一路沦落到二十名开外,先卖身融创,再引入中交,直到宋卫平不得不交出公司控制权,绿城依然没能真正融入高周转的阵营。

如今,一切都出现了反转——

高周转模式终于被反噬了。

闽系到粤系,再到川渝系房企,之前扩张地盘有多激进,现在就有多危险。

面对遍地打骨折价、1成首付的项目,购房者反而成了惊弓之鸟,只敢为财务状况更好,质量更信得过的开发商买单。

连主流媒体也改口了。

当年专门发评论,批评“宋卫平的情怀过了头”的北京某报,都开始借诸葛找房分析师的口,表示出对绿城这种“资金状况相对较好的稳健型民企”的欢迎——

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市场积极调整有了一定成效。”

以上为正文,来自熊先生

想和局姐聊天、爆料的朋友,欢迎添加微信:halojujie,注明公司名称和职务哦~


更多楼市原生内容,欢迎关注「地产知识橘」↓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